13652566902
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
浏览次数:次 发布时间:2025-02-11 来源:网络
民以食为天,当餐饮都开始表现不佳的时候,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吃饭了,而是更多人选择了在家做饭。
根据“红餐网”数据,过去一年,一共有将近300万家餐饮门店关门倒闭,创下历史新高。据红餐网不完全统计,去年有不少餐厅消失,其中涉及正餐、茶饮、咖啡、烘焙、火锅、甜品、自助餐、小吃快餐、酒馆、烤肉等等。
“收缩”和“闭店”成为餐饮业2024年度热词,撤离、退市、创始人跑路,各类负面消息也是此起彼伏,可以说是寒意袭人。
回顾过去一年餐饮行业倒闭潮,其中不乏大牌云集的名店,也有一般街边的小吃店。
北京的意大利餐厅Opera BOMBANA一度曾是名流云集的明星餐厅,但在经营11年后,于去年4月倒闭;上海的米其林三星主厨餐厅L’Atelier 18在开业仅仅半年后便停业,哪怕是深圳的高端牛排馆燃扒房也难逃歇业的命运。
这些一线城市的明星餐厅倒闭背后,更凸显了宏观周期性变化,对消费者就餐习惯的改变。
红餐网不完全统计发现,在这一轮餐饮倒闭浪潮中,一些连锁品牌也难以幸免,多数品牌选择缩减门店规模甚至是退出市场。例如,曾开设近五百家门店的连锁饮品品牌“厝内小眷村”,到去年底时仅剩不足五十家,较高峰削减90%。
火锅连锁品牌哥老官也从鼎盛时期的一百余家减少至六十多家;日本的快餐品牌摩斯汉堡则在去年6月就宣布彻底退出国内市场。
2020年开始,人们的出行受到影响,对正餐类的餐饮而言,就已经是重大打击。在恢复正常秩序后,消费降级又接踵而至,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从需求端来看,新冠后的国内消费复苏仍然乏力,中产群体受到的重创更大,这也导致很多人消费趋于理性,注重性价比和刚需品类,这也导致高端餐饮和网红餐厅受到较大的冲击。
所谓的消费降级,事实上改变的不是需求本身,而是需求的高低。过去人们出门就餐,可能去的是人均上百的高档餐厅,此时房子在涨,工资在涨,对未来更乐观,消费自然也就更高。
但今天,人们外出就餐的需求仍然还在。只不过餐厅从人均上百变成了人均几十元,消费频次也从一周好几次,变成了节假日对自己的犒劳。
而那些街边小吃店,也因为消费变得更理性,愿意自己做饭带饭吃的上班族变得更多了。
餐饮界出现倒闭潮除了消费降级带来的影响之外,居高不下的租金与原材料成本也是餐饮业者难以为继的原因。
什么是习惯?习惯其实就是慢慢养成的东西,消费也是一样。当人们开始习惯于吃更性价比的饭,喝性价比更高的饮料时,这种趋势也就难以一时改变。
现有数据显示,我国每千人就拥有七家餐饮门店,这一比例全球占比第一,已经远超市场需求。在消费降级之下,餐饮行业的内卷也非常可怕,过剩的供给导致行业内卷,许多餐厅也被迫退出市场。
在广州,天河南一路有六家茶饮店转租或招租,另外也有数家门店围挡装修。同样,在热门商圈江南西的情况也不容乐观,两公里短路内,就有十多家餐饮店倒闭,其中不少为个体小店。
除了广州,深圳、北京、成都、长沙等地的餐饮市场也都出现了类似的寒潮。在成都,过去红光夜市一直都是门可罗雀,但到了去年,越来越少人开始去夜市吃饭。
2024年6月份,上海、北京、广州乃至深圳的消费数据都出现了断崖式下跌,四个一线个百分点,那是去年一年一线城市单月消费数据下滑最大的一月。
2024年上半年,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利润同比暴跌88.8%,上海的数据就更惨淡了,上半年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营业利润亏损了7.7亿元。
一线城市,一直以来都是全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,没有之一。当一线城市的餐饮都进入寒冬,那么其他城市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。
有人说,去年没有多少餐饮老板是笑着的。的确是这样,价格战、内卷、乃至消费者就餐习惯的改变,都深深对餐饮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。
一方面是房租和人工,一方面是消费者的极致性价比,对餐饮行业来说,不管是做小吃店还是做连锁店,早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稳赚不赔的买卖。
过去我们常说,国人在吃这一块尤为舍得花钱。但今天,餐饮行业的变化本身,早已经是宏观经济变化的风向标,而这样的一个风向标,对今天的宏观经济,也就更具备启发意义。